中餐迫切期待的技术创新
既要百花齐放的丰富,又要体系化的高质量和高效率,那就一定要在核心环节上有突破性创新。一方面,基础智能技术突飞猛进;另一方面,我们对食物和烹饪的研究也在形成科学体系。
A
炒菜机器人系统
为迫切也有冲击力的,肯定是全面实现爆炒智能自动化的炒菜机器人系统。
△图片来源:网络
目前市场上的产品,或多或少都有不足,很难达到中餐的如下标准:
一、确实实现爆炒功能,即快速高温加热、且伴以三个自由度的抖锅运动,炒出锅气;
二、自动的复合调味勾芡,口味与菜形不输人工厨师;
三、上料、炒菜、出锅、设备清洁全程自动化,不需人工辅助,是一整套系统,不要误会为酒店送个牙刷的那种傻瓜机器人。
中餐史上,火锅是拍手称绝的创新,把每一位⻝客变成了厨师,让每位⻝客自己调味、扛走了口味的责任,实在是妙!而有了爆炒机器人,解决了中餐大的口味与人工挑战,相信碾压汉堡之类的原始⻝品应该是毫不费力的。
B
低温慢煮
另一项创新是预制品的高质量工业化制造:低温慢煮。低温慢煮工艺在米其林厨师中很流行,是当今质量高的预制化工艺,尤其适于对高端蛋白类⻝材进行预处理。人工监控4-8小时的慢煮过程成本太高,必须彻底自动化智能化,全程无人工干预、过程数字控制。
高质量预制、大幅提升模块化构件的比例,是延迟多样化的核心支撑。其效果就是在提高了质量一致性的缩短了末端加工时间,这两条柔性生产原理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致胜法宝。
c
复合调味
聊到此处,不得不回答一个问题:如果中餐自动化程度真达到预想的水准,口味还有差异化吗?
当然有,这背后就是值得期待的另一项创新:复合调味。
△图片来源:网络
调味原本是个手艺活,经常还有个秘方什么的,但随着对各类调料的深入研究,调味的机理愈发清晰,生产工艺也愈加标准,以“延迟多样化”的思路进行复合调味的定制应该会广泛普及,支持餐饮的多样化定位。
“延迟多样化”模型引导我们寻找和识别重要的技术创新,透视其意义和作用。而核心技术创新,是中国餐饮行业继劳动力红利之后必定获得的工程师红利。
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,受益于如此的工程红利,中餐标准化的发展会很快、很牛的。